手指在屏幕上敲敲打打,给一个来咨询的卖家回了一长串微信。他也是做大件的,最近遇到了瓶颈,很迷茫。我把我的一些想法,噼里啪啦都打给了他...什么要做品牌官网,要做专业的安装视频,要布局售后服务点之类的。
信息发出去后,我习惯性地又看了一遍自己说的话。就这么一看,我突然一个激灵...整个人像被电了一下。我发现,我刚刚给别人的建议里,藏着一个我自己都没完全捅破的真相:现在的亚马逊,已经不是那个开个店就能卖货的亚马逊了...
我自己在亚马逊摸爬滚打了这么些年,从去年开始也带一些学员。自以为看懂了平台的风风雨雨,但那一刻我忽然发现,可能...我跟很多卖家一样,还在用一种过时的眼光看它。这个想法让我有点后背发凉。
你是不是还在“上货、刷单、开广告”?
我得承认,早几年我自己就是这么干的。
找到一个产品,上架,想办法搞点评论,然后把广告预算拉满。三板斧下去,单量“噌”地就上来了。那时候觉得做亚马逊真简单...像个公式,只要照着套就行。
现在呢?你再试试。
我有个学员,前阵子雄心壮志地进场,也是这个打法。产品不错,资金也到位,广告烧得比谁都猛。结果呢,单量是有,但就是不赚钱。广告一停,马上死给你看。他跑来问我怎么办,我看着他那张焦虑的脸,一时间也不知道说什么好。
因为市场变了。这套打法,在现在这个竞争环境里,就像用小米加步枪去对抗别人的飞机大炮。不是说你不够努力,而是你的武器...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了。
大家都在卷,卷产品,卷供应链,卷流量。当所有人都挤在一条独木桥上,你凭什么能挤得过去?

卖的不是货,是“我不怕”
就像我刚才在微信里跟那个卖家说的。
特别是卖大件的,一个东西动不动就几百上千美金,买家下单前,心里能不哆嗦吗?他怕买回来装不上,怕用两天就坏了,怕坏了之后没人管,最后变成一堆昂贵的垃圾。
所以,你要解决的,根本不是“让他看到你的产品”这个问题。而是“让他敢买你的产品”这个问题。
怎么让他敢买?
你得让他觉得你是个正经公司,不是打一枪换个地方的游击队。你有自己的品牌名,他拿去Google一搜,能搜到你的独立站官网。官网上有清晰的产品介绍,有专业的安装指导视频,甚至有你们公司文化的介绍。他看到你的listing,发现你写着在美国有线下合作的售后服务点,有清晰的退换货和保修政策...
当他看到这些,他心里的石头,才算落下一半。
亚马逊上的listing,只是临门一脚。真正建立信任的,是你在亚马逊之外构建的整个商业体系。你卖的不是一张床,一张沙发...你卖的是一种“你放心买,出了事有我”的安全感。

亚马逊,只是你商业版图的一个点
这个观点,其实不只适用于大件。
我发现,现在很多聪明的买家,购物路径已经变了。他可能在亚马逊上看到你的产品,觉得不错,但他不会马上点“购买”。他会复制你的品牌名,去YouTube上看看有没有开箱测评,去Google上看看有没有负面新闻,去独立站上看看你是不是个皮包公司。
这一圈“背调”做下来,但凡有一个环节让他觉得不靠谱,这笔订单就飞了。
所以,别再把亚马逊当成你生意的全部了。它只是你众多销售渠道中的一个,是你整个商业版图中的一个点,一个最终成交的环节。
你的品牌官网、你的社交媒体账号、你的内容营销(比如安装视频、使用技巧博客),这些都是你商业版图的一部分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“品牌护城河”,让客户信任你,选择了你之后,还能记住你,甚至推荐你。
这几年,我看到太多卖家把100%的精力都耗在亚马逊站内的各种奇技淫巧上,研究算法,测试广告打法...但他们忘了,抬头看看路。
当你的竞争对手已经开始布局整个网络,建立品牌信任度的时候,你还在纠结一个关键词的出价,你说你怎么可能赢?

别再把自己当成一个“亚马逊卖家”了。从今天起,请你把自己当成一个“生意人”。卖家思维,是在规则里找漏洞,找捷径。而生意人思维,是跳出平台,建立一个能持续产生价值的商业系统。亚马逊的路,才会越走越宽。
